第2单元六年级作文(共9篇)
1.第2单元六年级作文 篇一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学会生存
生存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每个人都得学会生存,即使是孤独的一个人,也得学会生存。阅读了《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人在困难的时候不要放弃,要勇敢的活下去。
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活下来的信念,靠的是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是否应该学一学鲁滨孙
战胜困难的精神呢?
鲁滨孙是一个聪明、机智、勇敢的人,能够充分的利用有用的物资,使自己活下去。因此他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二十几年:他从“遇险荒岛
”、“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这五事中遇到了多在的困难,可是他从不放弃,勇敢的生活。
人敬佩鲁滨孙,敬佩他能这么勇敢、坚强的生活。反过来想一想自己,为什么我不能做到呢?同样是人,可我就是做不到。我只会躲在爸爸妈妈的臂弯下生活,像永远长不大的雏
鸡。我要像鲁滨孙那样,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
读了《鲁滨孙漂流记》后,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也可以生存!我以后会自己努力,努力的学会生存,我会从爸爸妈妈的臂弯下走出来,看看世界有多大,世界是多么的明亮、多彩、美丽!
勇气和智慧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学完这单元后,我对《鲁滨孙漂流记》可是情有独钟。特别是鲁滨孙这个主人公,他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二十多年后居然成功获救。然而靠的是
什么?靠的是活下来的坚定信念,靠的是战胜严峻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鲁滨孙勇敢生存、乐观生活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那位英国作家笛福也十分令我敬佩。在这篇中也有很多我认为好的句子,如: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要从我最不幸的处境中取
得一个经验教训,这教训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那聊以自慰的事情。
鲁滨孙不仅从荒岛脱险,而且还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建房、养牧、种植、救野人。但是也有很多困难:缺少东西、短缺食物。虽有这么多困难,但是最后也还不是让鲁滨孙给解
决了吗?这也阐明了一个道理:只要你懂得知足安命、乐观生活,并有着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那么无论你眼前有着多大的困难,你也都会把他解决。
2.第2单元六年级作文 篇二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整个单元以主题统整语文材料, 将悟读、演读、诵读相穿插, 融品味、想象、表达于一体, 把读与写、学与玩、说与做有机融合, 活化各项训练, 增强感悟效果, 进而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美好情感,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单元目标
综合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不断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利用课后“用钢笔描红”及练习的“写好钢笔字”和“学写毛笔字”进行书写指导与训练, 练好写字基本功;学会利用插图, 联系上下文, 借助字词典等方法体会“针锋相对、唇枪舌剑、负荆请罪、巍然屹立、天经地义”等词语的意思, 不断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相关段落, 不断提高默读速度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阅读剧本, 排演小话剧;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段、勤于搜集资料等方法, 感悟廉颇知错就改, 蔺相如顾全大局, 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品质, 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 懂得爱人就是爱己;尝试向父母表达真挚的谢意, 懂得报答, 学会感恩;习作叙事清楚, 结构完整, 练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的描写展现人物心灵, 表现人物品质;弄清采访的基本注意点以及具体要求, 在实践中学习采访。
要点提示
本单元可安排13课时, 课时安排及要点提示如下:
1.《负荆请罪》3课时。要点提示:学会阅读剧本, 在品味人物对话中感受人物品质是教学重难点。
2.《船长》3课时。要点提示:感悟船长品质, 透过外表体会内心是教学重难点。
3.《爱之链》2课时。要点提示:紧扣“链”字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 学习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方法是教学重难点。
4.“习作2”2课时。要点提示: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 表达真情实感是习作重难点。课堂中引导学生抓细节、有条理地叙述。
5.“练习2”3课时。要点提示:“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感悟”和“口语交际”是教学重难点。
教学建议
备课时, 要注意本单元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单元作为一个整体, 通盘规划和设计, 充分发挥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协同作用。
1.《负荆请罪》备课时要以“负荆请罪”为红线, 串联第一幕内容整体设计, 做到“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首先, 鼓励学生根据课题探知内容:什么叫“负荆请罪”?谁负荆向谁请罪?为什么要负荆请罪?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其次, 引导学生回忆 (以前学过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 剧本的一般特点和阅读要求, 激发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 入情入境地读好人物对话。边读边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情, 引领学生体悟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品质, 并带着感受品读文本, 在文与意的交融中体会蔺相如不计个人得失的宽广胸怀, 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第三, 帮助学生排演小话剧, 进一步体悟人物的内心活动、性格品质, 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促进语言的内化。最后, 以课堂为起点, 激发学生课后走进《史记》故事, 了解更多历史人物和事件。
2.《船长》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比较《负荆请罪》与《爱之链》, 本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想象。首先, 图文结合, 精读场面, 走进人物, 帮助学生理清船长组织自救这条明线。其次, 通过对“可怕、一窝蜂、像疯了似的、炉子被海水淹了、机器停了、20分钟、动作再快点、轮船沉没了”语句的品析, 披文入情, 理清客轮被撞后情况越来越危急、心情越来越紧张这条暗线, 并通过朗读把万分危急之情表达出来。这样, 明与暗交织, 文与意交融, 水到渠成地凸显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最后, 让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可以逃生吗?启发学生结合课文的重点语句分析当时的实际情况, 体会哈尔威船长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神圣的使命感。也可站在船长或乘客的角度, 进行写话训练, 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展开心灵对话,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船长崇高的境界、伟大的人格。
3.《爱之链》是“人间真情”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感受爱、品味爱、升华爱是本课教学的主线, 因此, 应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情感心理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活动。首先, 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在此基础上, 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合作研读、讨论、品析。其次, 紧扣“链”字, 让学生感受老妇人暗暗资助孕妇时涌动的暖流, 感知爱的传递, 感受爱的扩散, 感悟爱的哲理: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人人都应该给予别人帮助。最后, 结合课后习题4, 以“乔依醒来……”为开头, 展开想象, 唤醒学生立体的深层的爱, 进一步体会“爱之链”的含义。
4.“习作2”是极具人文性的一次真爱表达。首先, 营造爱的氛围。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让爱的芬芳浸染每个学生的心灵。其次, 生成爱的共鸣。图文结合, 朗读《雪人》, 感受作者对小雪人深深的眷恋之情。补充阅读刘丙钧的《妈妈的爱》, 进一步感受身边的父母之爱。第三, 唤醒爱的记忆。围绕“爸爸 (妈妈) 所做的一件什么事也使我特别受感动”这个话题, 想一想, 并把最感动的事讲给最信赖的伙伴听。回想昨晚直接或间接向父母表达感谢时父母的神态、语言、动作等, 选择一个细节进行片断素描, 现场交流、评议。最后, 完整地抒写爱的心声。
5.“练习2”的教学与上述教学内容不可分开, 是有机的整合。安排了以下内容:
●语文与生活
选择答案时, 要将词语放入句子进行朗读, 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词语细微的差别, 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建议老师先扮演主持人“王小丫”, 鼓励学生说明选择的理由, 充分亮出自己的思辨过程。最后, 引导学生学习“开心辞典”等节目形式, 组织游戏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诵读与感悟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 感悟人生的价值, 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注意激发学生联系相关阅读、生活经验等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适时概括引领。
●口语交际
3.第2单元六年级作文 篇三1.6的倒数是( ),0.3与( )互为倒数。
3.右图表示的数量关系是( )€? =( ) , 根据除法的意义,把它改写成两个除法算式: ( )( )。
4.12的倒数与2.5的倒数的积是( )。
5.在里填上“>”“<”或“=”。
7. kg芝麻可榨油 kg,1kg芝麻榨油( )kg,榨1kg油需芝麻( )kg。
8.甲数是乙数的 ,甲数是21,乙数是( );丙数是甲数的 ,丙数是( )。
9.一个数的是45,这个数的是( )。
10.一项工作,甲独做10小时完成,乙独做15小时完成,两人合做1小时完成这项工作的( ),合做( )小时完成这项工作。
二、准确判一判。(5分)
1.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 ( )
2.如果,那么a与b互为倒数。 ( )
4.一个数除以分数,商一定大于被除数。 ( )
5.a>0。 ( )
三、精心选一选。(5分)
1.一个数的倒数比它本身小,那么这个数( )。
A.大于1 B. 小于1 C.等于1
2.根据 €? =1,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是的倒数 B. 和互为倒数 C. 和都是倒数
A.> B.= C.<
A.真分数 B.假分数 C.1
5.下面算式中,得数最大的是( )。
四、仔细算一算。( 34分)
1.直接写出得数。( 9分)
五、认真解一解。(6+6+4+8+4+5=33分)
1.苹果有84kg,_________________,香蕉有多少千克?根据算式补充条件(x为香蕉的千克数):
(1) x=84,应补充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
(2)x+x=84,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
(3) 84€祝?+),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
(4) (1-)x=84,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
2.王老师骑车小时行4km,照这样计算, 小时能行多少千米?行 km要用多长时间?
3.植物标本有24件,是动物标本的。你能算出动物标本有多少件吗?
4.
根据图中信息,你来算一算:小明和小军各有邮票多少张?
5.爸爸买来两袋一样重的大米,如果从第一袋中取出,从第二袋中取出5kg,第一袋就比第二袋多2kg。原来每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4.第2单元六年级作文 篇四2200..《《邹邹忌忌讽讽齐齐王王纳纳谏谏》》
一、知识梳理 1.需要落实的知识点
A.关于《战国策》:了解历史上的齐威王和邹忌其人 B.五个实词:朝、美、旦、诚、间 C.三个虚词:于、之、孰 2.文本分析
A.三问三答:“三问”的口气和意思没什么改变,“三答”则不同。
“妻”用了一个赞叹性的陈述句和一个反问句,肯定的语气极强,饱含深情,反映了正配对丈夫的偏爱。“妾”重复了妻的反问句,但少了热情的陈述句,肯定的语气减弱了,反映了侧配因地位卑微而对丈夫的畏怯。“客”仅用了一个平淡的陈述句,但有求于主人,又不能曲意逢迎,自然肯定的语气弱得多,显得有些勉强。
B.在“三问三答”的基础上讨论课文内容,引出“三比三喻”、“三赏三变”,领会设喻说理的方法。
二、能力检测
1.下列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形貌昳丽(yì)
B.燕、赵、韩、魏闻之(yàn)C.期年之后(jī)D.时时而间进(jiàn)
2.下列红色字解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不求闻达于诸侯 A.有求于我 B.美于徐公 C.皆朝于齐 D.能谤讥于市朝
3.下列红色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幕天席地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吾妻之美我者 C.闻寡人之耳者 D.王之蔽甚矣
4.选出下列红色字解释正确的两项()A.窥镜而自视(偷视)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边和右边)C.上书谏寡人者(写信)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E.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5.下列红色词意思相同的一项()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B.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C.皆以美于徐公 吾以日始出时去人近D.我孰与徐公美 孰视之 参考答案:
1.B 2.D 3.B 4.DE 5.C 2211..《《周周亚亚夫夫军军细细柳柳》》
本课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通过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军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整、忠于职守的“真将军”特点。文章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中,运用对比、侧面烘托等手法,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呼之欲出。
一、知识梳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棘门()彀()弓弩()诏令()....揖()介胄()曩者()辔()称谢().....2.难字认读
彀gîu 诏zhào 辔pâi 曩nǎng 3.形似字
┏诏:诏令 ┏胄:甲胄 ┏驰:驱驰 ┗昭:昭华 ┗胃:胃口 ┗弛:松弛 ┏揖:作揖 ┏弩:弓弩 ┏壁:墙壁 ┗楫:舟楫 ┗驽:驽马 ┗璧:璧玉 4.词语解释
【军细柳】在细柳驻军。军,驻军。【大入边】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边,边境。
【已而之细柳军】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已而,旋即;不久。之,到达。【披甲】披戴盔甲。被(pī),穿着。【锐兵刃】使兵器锋利。锐,使„„锋利。【先驱】先行的卫队。
【不得】不被允许。得,表示许可。【居无何】过了不久。无何,不多时,不久。【于是】在这个时候。是,代词,指这个时候。【约】规定。【驱驰】纵马奔驰。
【持兵】手执兵器。兵,兵器。【揖(yī)】双手抱拳行礼。
【介胄之士】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介,铠甲。胄(zhîu),头盔。课文中介胄的意思是穿铠甲,戴头盔。
【天子为动】天子被他所感动。为,介词,被。动,感动。
【改容式车】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向周亚夫致意)。改容,改变仪容,动容。式车,在车上俯身扶着车前的横木,表示尊敬。式,车前的横木。现在写作“轼”。
【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谢,告知。【成礼而去】犒劳将军的礼仪完毕后辞去。【嗟(jiē)乎】叹词,表示感叹。【曩(nǎng)者】刚才。
【固可袭而虏】必定会遭偷袭而被俘虏。【久之】很长的时间。之,无任何意义,只是一个为满足音节需要而加的衬字。5.文学(文体)常识
本文选自《________》。该书是________时期________所编撰。原名《________》或《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________。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称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其在史学和文学上的地位给予极高的评价。
【参考答案】 1.
棘门jì 彀gîu弓弩nǔ 诏令zhào
揖yī 介胄zhîu 曩者nǎng 辔pâi 称谢chēn
5.史记 西汉 司马迁 太史公书 太史公记 通史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二、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锐兵刃,彀弓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子先驱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子且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无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军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1)天子乃按辔徐行。(2)将军亚夫持兵揖曰。(3)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亚夫将军治军严格?
4.文中还有“刘礼”“徐厉”两位将军,作者写这两位将军的作用是什么? 5.从“真将军”周亚夫身上你得到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1.锐:使兵刃锐利;彀:拉弓。先行的卫队。将要。过了不久。规定。2.(1)天子于是拿着马缰绳慢慢地走。(2)亚夫将军手拿兵器作揖说。(3)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不行拜跪礼,请允许以军礼拜见。
3.具体表现在:①军队训练有素,穿戴盔甲,兵器锋利,弓箭拉开。②军门管理严格,即使天子也不得长驱直入,必须下车行走,而且进军营只能从边门进入。
4.用以衬托,突出周亚夫将军是“真将军”。5.带兵以严出名,严格训练方能出成效。2222..《《古古文文二二则则》》
《四知》通过叙述“杨震拒金”的故事,表现了身居高官的杨震廉洁自律,坚决拒贿的高尚品格。
《私心》通过第五伦从内心深处进行挖掘,坦然承认自己也有私心的故事,表现了第五伦的无私奉公,自觉修身揭私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仍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知识梳理积累 1.给下列字注音
骘(zhì)邑(yì)谒(yâ)涿(zhuō)辄(zhã)悫(quâ)征辟(bì)便(biàn)宜 2.形近字
┏藉(jiâ)慰藉┏谒(yâ)拜谒┏晔(yâ)范晔 ┗籍(jí)书籍 ┗遏(â)遏制 ┗桦(huà)桦树 3.多音字
┏(yí)遗命 ┏(jí)狼藉 ┏(shěng)省份 遗┫ 藉┫ 省┫
┗(wâi)遗十金 ┗(jiâ)慰藉 ┗(xǐng)反省 4.词语解释 【 辟 】征召。【 举 】推举,选拔。
【茂才】即秀才,通称才能优异的人。汉代以来成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 迁 】晋升或调动官职。【故人】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 转 】调动(官职)。
【 伦 】即第五伦,东汉大臣。字伯鱼,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悫 】恭谨,诚实。【蕴藉】宽和,宽容。5.文学常识填空
(1)《四知》选自_____,作者____,___(朝)史学家,字___。(2)《私心》选自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是复姓。
(3)《后汉书》以___为体例,与___、___相同,它分为____、___、___合为百篇。
(4)“前四史”是指《后汉书》、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后汉书·杨震列传》范晔南朝·宋蔚宗(2)《后汉书·第五伦钟离宋寒列传》第五伦第五(3)纪传体《史记》《汉书》十纪十志八十列传(4)《史记》《汉书》《三国志》
二、课内阅读 《四知》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 解释上文有关古代官职的四个词?
辟:___举:____迁:____转:____
2. 写出“无知”一词在文中的意思以及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
3. 从刻画杨震这个人物来说,文章第一句属于___描写,作用是突出杨震的_____。4. 王密“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课文并未交待他这样做的原因,你想他会无缘无故给杨震送礼吗?为什么?
5. 翻译下列句子:
(1)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译:_______________。(2)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译: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征召推举晋升或调动官职调动官职
2.“无知”古义“没有知道(的人)”;今义:愚昧,没有文化。3.侧面贤明
4.不会。王密这么做不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尤其是钱财),就是为了升官。5.(1)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2)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
2233..《《公公输输》》
《公输》是记述墨子劝止楚国攻宋的事。文章宣扬了墨家“非攻”的主张。这一主张,在战国时代,反对大国侵略小国,是有正义性的。文章还进一步表明墨子之所能够止楚攻宋,并不是仅仅由于他以“非攻”的主张说服了对方,同时也以实际的守御力量制服了对方。
一、知识积累: 辨析加红词在句中的词义 ┍子墨子闻之(先生,老师)子┝愿借子杀之(您)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孩子)┍胡不见我于王?(引见)见┝于是见公输盘。(召见)┕遍鹊见蔡桓公。(进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到)于┝胡不见我于王?(向)┕何有于我哉?(对,对于)┍愿借子杀之。(侮臣者)
之┝宋何罪之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荆之地,方五千里。(的)公输 《墨子》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刹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2244..《《诗诗词词五五首首》》
《采薇》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抒写了兵士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思乡之情。
《十五从军征》叙述了一个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死尽,田园故宅成了废墟,自己已无家可归。暴露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也反映了东汉末年长期战乱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
《送别》是一首可以作不同理解的小诗。单从字面上看,这是首送别诗。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了离愁别绪。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描写江南农家生活情趣的小词。主题是写农家恬静舒适的生活和怡然自乐的情趣。
《朝天子·咏喇叭》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一、知识梳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霏霏()雨雪()冢()雉()羹().....贻()著地()檐()翁媪()锁哪()......2.形近字
┏冢:坟冢 ┏雉:鸡雉 ┏贻:贻赠 ┏窦:狗窦 ┗豕:犬豕 ┗稚:幼稚 ┗怡:神怡 ┗渎:渎职 3.词语解释
【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yâ)的样子。【雨雪】下雪。雨(yù),下(雨或雪)。【霏(fēi)霏】雪花纷飞的样子。
【行道迟迟】慢慢地走在路上。迟迟,迟缓的样子。【载(zài)渴载饥】又渴又饥。【伤悲】伤感,悲伤。【始得归】才能够回乡。【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课文里指荒坟一个挨着一个的情状。【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dîu),洞穴。【中庭】院中。
【旅谷】野生的谷子。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贻(yí)】送,赠送。【漫漫】遍布的样子。【行人】出征的人。【茅檐】课文里借指茅屋。【媚好】声音柔媚动听。【翁媪(ǎo)】老公公和婆婆。【无赖】顽皮。
【乱如麻】烦乱如理麻,理也理不清。4.文学(文体)常识
(1)《采薇》选自《_____________》。这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期,共______________篇。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类。
(2)《十五从军征》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是南朝宋郭茂倩所编,我们曾学过这本书里的另一首诗《________________》。
(3)《清平乐·村居》是一首______________,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我们曾学过他的另一首《________________》。
(4)《朝天子·咏喇叭》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散曲家。字__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霏霏(fēi)雨雪(yù)冢(zhǒng)雉(zhì)羹(gēng)贻(yí)著地(zhuï)檐(yán)翁媪(wēng’ǎo)锁哪(nà)4.
(1)诗经 三百零五 风 雅 颂
(2)乐府诗集 木兰诗(或《陌上桑》)(3)词 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4)散曲 散曲丛刊·王西楼乐府 王磐 明代 鸿渐 西楼
二、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
(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 本诗选自《_____________》,是一首_____________诗。诗中押韵的字是__________ 2. 从托物抒情的表现方法上看,“昔我往矣”,应是离别之悲伤,作者写其景,为什么用“杨柳依依”的关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雨雪霏霏”烘托了“我”归来时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并简述主人公回家时为什么不喜反悲?
4. 全诗采用了___________的结构,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二)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1.用原文回答
(1)揭示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描写归乡老兵家中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也是写回乡老兵的感受,但与《采薇》有很大的不同。请写出。
3.(探究题)如果这位老兵遇见了昔日的伙伴,两人之间必然有一番对话。想一想他们对话的话题有哪些?
(三)送别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1.给“著”注音。
2.前两句诗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写出含有“杨”或“柳”或“杨柳”的诗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______·村居
茅檐低小,______。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_______,中儿______。最喜小儿无赖,______。
1.将标题及内容补充完整。
2.这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体裁),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描绘了怎样的农村风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这是一首散曲,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生活在________________(朝代)。2.文中写“喇叭,锁哪”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军愁”,“民怕”至不敢辨真假地步的果真是喇叭吗?你是怎么看的?
【参考答案】
(一)1.《诗经》 兵役
2.“杨柳依依”有多种理解,既是以美景反衬悲情,使悲情更悲,又暗示了主人公出征时正当青春年少。3.凄惨悲怆 主人公把一生中大部分美好光阴耗在杀来杀去的战场上,如今回家,家里一无所有,忆昔思今,不禁悲从中来。
4.先写景后抒情,频繁的兵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
【解析】1题考查有关诗歌常识及文字赏识。2.3题考查以美景衬悲情及情与景的关系,4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注意抓住抒情句品味。
(二)1.(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2)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2.《采薇》运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十五从军征》则以叙事为主来抒其悲凉凄楚之情。
【解析】内容相同,则区别应在表现手法上。《采薇》有明显的景物描写,则考虑使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十五从军征》具体叙述了老兵的所见所为所感,则考虑以记叙为主,通过记叙来抒情。
3. ①家乡这几十年的变化。②老兵家中的变故。③老兵的经历。④儿时伙伴的生活。【解析】可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年老,爱怀旧)及当时情况,合理想象,还可加上对老兵今后生活的关切、家乡现实情况等内容。答出三点即可。
(三)l.zhuï 【解析】不读“zhù”。
2.烘托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
3.杨花愁杀渡江人 杨柳青青江水平客舍青青柳色新 羌笛何须怨杨柳
(四)1.清平乐 溪上青青草 锄豆溪东 正织鸡笼 溪头卧剥莲蓬。2.词 辛弃疾
3.描绘了恬淡、安适、充满生机的农村风光。【解析】从一家五口各自活动中可以看出。
(五)1.王磐 明代
【解析】注意“磐”的写法。2.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声价
3.不是。怕的是借“喇叭,锁哪”开道,残害百姓、鱼肉乡里的宦官。【解析】这里属借物抒怀。补充阅读
(一)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答问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题目中“之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之”即:__________________。2.诗的一二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句式。点出了送行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千古传诵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叙事,后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首诗押_________韵,押韵的字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6.这首抒情诗描写离别情绪有何特点?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1.借助字典、根据诗意解释下列词语。
(1)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写出了老朋友分别的地点及环境。B.第三、四句写到诗人对朋友漂泊不定生活的关心。
C.第五、六句是说浮云像游子的行踪,来去不定,落日依恋山峦,不忍与大地告别,就像我对朋友的感情。D.第七、八两句用马的嘶鸣来催促朋友赶快上路,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3.对全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首联中的“青”、“白”分别写出山水的色彩,“横”写出山的静姿,“绕”写出的水的动态。
B.诗中的“孤蓬”、“浮云”、“落日”都是比喻句中的喻体事物。
C.这首诗采用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给人以鲜明、深刻的感受。D.这首诗将自然美和人性美结合起来,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
(三)阅读曹植的《七步诗》完成诗后的题。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提示:作者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丕的弟弟。相传曹丕继承了帝位,百般迫害曹植,曾命他七步中作诗,否则就要加害于他。曹植就吟成了这首《七步诗》。
1.“豆在釜中泣”用了甲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曹植受到曹丕迫害时的乙心情。在甲、乙处应填写的正确一项是()。
A.拟人 悲痛 B.夸张 痛苦 C.夸张 悲伤 D.拟人 愤怒 2.对“相煎何太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为什么互相煎熬到这样急不可待的地步呢? B.为什么你要迫害我到这样急不可待的地步呢? C.互相煎熬何必这么急迫呢? D.你要迫害我何必这样紧急呢?
(四)阅读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完成后面的题。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真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注:连枷,打场用的一种农具。
对四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用比喻修辞,意思是为了打稻而新筑起来的稻场平坦得像镜面一样。B.第二句是写家家户户的农民趁着霜后的晴天,抓紧时间在场上打稻。C.第三句是说在打稻的声音中夹杂着人们的欢声笑语,人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远处传来的雷声也仿佛显得轻微了。
D.第四句写连枷的声音从夜晚响到天亮,表现了人们劳动的紧张。
(五)阅读唐代诗人李益的《汴河曲》完成后面的题。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注①汴河,指隋炀帝所开的通济渠的东段。②长堤,隋炀帝在通济渠沿岸遍植杨柳,又称隋堤。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妥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意在提醒人们从骄奢淫逸终至覆亡的隋王朝统治中汲取教训。B.
一、二两句以满目春光与隋宫旧址作对比,热闹和冷寂形成对比和强烈的反差,更显得无限凄凉。
C.后两句把兴亡之感再上升一层:已作历史陈迹的隋堤之上,纷纷扬扬的杨花,似乎是对隋炀帝的无情嘲弄,以美景衬哀情,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D.诗人走上长堤,想起隋炀帝的悲剧,不禁增添了无穷的忧愁和惋惜。【参考答案】
(一)1.赴任 往
2.对仗 地点 友人要去的地方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4.抒情
5.in 秦、津、邻、巾
6.离情别绪是历代诗人喜爱的主题,大多离不开一个“怨”字,但这首诗,不落窠臼,一扫哀怨惆怅的低回情绪,以开阔的境界,豪放的笔触写下了这首送友人赴任的壮行诗。诗中表现了作者对好友的诚挚情谊,反映了当时有为青年的积极进取精神。这种重事功、轻离别的进取精神,曾给后人以很大的鼓舞。
(二)1.(1)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2)清澈的水(3)分别(4)这儿 2.D 3.C
(三)1.A 2.B
(四)C
5.第2单元六年级作文 篇五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
复习目标:、讲读课文知识点回顾。
第一课时
活动单
活动单
活动一:识记知识点、自由阅读《詹天佑》和《怀念母亲》有关知识点。
2、有疑问的地方请质疑。
3、有意识识记这些知识点。
4、同桌间相互提问检测。
5、答不出来的地方再回顾。
★《詹天佑》
3、重点问题:
(1)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2)詹天佑开凿居庸关采用的是(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开凿八达岭采用的是(中部凿井法、两端凿进法)。
4、中心思想:课写了我国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6、人物评价:詹天佑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挑战,工作严谨,热爱祖国)的人。
★《怀念母亲》
、作者:季羡林
2、标题含义:怀念两个母亲:亲生母亲和祖**亲。
3、重点问题
(1)“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答:“频来入梦”的意思是祖**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祖国,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所以“祖**亲”不断在梦中浮现。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答:凄凉是因为作者身在异国小城,心中有忧愁、有思念;甜蜜是因为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
4、中心思想:本文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思念和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和崇敬。
5、写作方法: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
第二单元复习
复习目标:
单元测评讲评
第二课时
活动单
活动单
活动一:自我纠错。、自己针对试卷上的错题进行自我纠错。
2、自己不能解决的小组内讨论。
3、小组内不能解决,提出来全班交流。
4、全班不能解决的由老师释疑。
活动二:错题归纳。、将自己的典型性错题抄写到课堂作业本上。
2、识记这些错题。
3、同桌间互相提问,加强记忆。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进行了第二单元的测评,下面请同学们针对自己的试卷进行纠错。
老师针对这次测评中的共性问题适当点评。
经过刚才的纠错环节,大多数问题都已得到解决。下面请同学们把典型的代表性错题抄写到课堂作业本上。
教后反思:
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
复习目标:、讲读课文知识点回顾。
第一课时
活动单
活动单
活动一:识记知识点、自由阅读《穷人》和《唯一的听众》有关知识点。
2、有疑问的地方请质疑。
3、有意识识记这些知识点。
4、同桌间相互提问检测。
5、答不出来的地方再回顾。
★《穷人》、作家作品: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3、重点问题:
问题:这一段采用了什么写法?解释词语忐忑不安的意思,并分析桑娜当时的心理?
答:(1)本段写法:(心理描写),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的(不安)。(2)“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a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b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c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
4、中心思想:赞扬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6、人物评价:桑娜是一个(勤劳能干,爱护家人,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妇女。渔夫是一个(朴实善良,毅力顽强,热爱生活,爱妻子)的丈夫。
7、情节: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唯一的听众》
、作者:落雪
3、重点问题:
“老人真的耳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聋?
答:a老人并没有耳聋。b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她为维护我的自尊,帮我树立自信,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老人谎称自己耳聋。
4、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5、写作方法: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
7、情节: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
第三单元复习
复习目标:
单元测评讲评
第二课时
活动单
活动单
活动一:自我纠错。、自己针对试卷上的错题进行自我纠错。
2、自己不能解决的小组内讨论。
3、小组内不能解决,提出来全班交流。
4、全班不能解决的由老师释疑。
活动二:错题归纳。、将自己的典型性错题抄写到课堂作业本上。
2、识记这些错题。
3、同桌间互相提问,加强记忆。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进行了第三单元的测评,下面请同学们针对自己的试卷进行纠错。
老师针对这次测评中的共性问题适当点评。
经过刚才的纠错环节,大多数问题都已得到解决。下面请同学们把典型的代表性错题抄写到课堂作业本上。
教后反思:
第四单元知识点复习
复习目标:、讲读课文知识点回顾。
第一课时
活动单
活动单
活动一:识记知识点、自由阅读《只有一个地球》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有关知识点。
2、有疑问的地方请质疑。
3、有意识识记这些知识点。
4、同桌间相互提问检测。
5、答不出来的地方再回顾。
★《只有一个地球》
5、写作方法: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比喻)、画图表、引资料等。说明方法以及作用: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举例子具体真切;作比较突出强调;打比方形象生动
例如:(1)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举例子)
(2)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在群星璀璨的宇宙海洋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打比方)
(3)地球表面的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列数字)
(4)同茫茫的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作比较)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作者:西雅图
3、重点问题: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1)“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答: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如果家园受到破坏,那么任何对大地的影响,对地球的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这句话直接点明了人类的生存与大地的密切关系。
(2)“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答:大地不属于人类:人类不是大地的主人,谁也没有权利,也不可能拥有对大地的控制权,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来对待神圣的大地。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离开大地,人类将无法生存。
4、中心思想:本文是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著名演说,他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
5、写作方法:文体(演讲稿);结构总分总
教后反思:
第四单元复习
复习目标:
单元测评讲评
第二课时
活动单
活动单
活动一:自我纠错。、自己针对试卷上的错题进行自我纠错。
2、自己不能解决的小组内讨论。
3、小组内不能解决,提出来全班交流。
4、全班不能解决的由老师释疑。
活动二:错题归纳。、将自己的典型性错题抄写到课堂作业本上。
2、识记这些错题。
3、同桌间互相提问,加强记忆。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进行了第四单元的测评,下面请同学们针对自己的试卷进行纠错。
老师针对这次测评中的共性问题适当点评。
6.第2单元六年级作文 篇六面积和面积单位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4页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教学重、难点:形成正确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学具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启发谈话: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山水画,要给它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长)再给它配上玻璃,还是求它的周长吗?那又是求它的什么呢?这个问题等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知识后就知道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引用山水画为题导入情景,一是为了复习前面学过的周长,二是为这节课学习面积打好基础。
二、学习新课
(一)、教学面积的意义。(1)、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有面,请你们摸一摸自己的课桌面,数学课本的封面,铅笔盒盖的面.老师再请一个同学来摸一摸黑板的面。说明,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表面)(2)、引导学生比一比:黑板面与桌面,哪个大,哪个小?数学课本的封面与铅笔盒盖的面,哪个大,哪个小?
师: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师点课件说明并板书面积定义: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3)、请同学们摸摸自己课桌的面。课桌与刚才那些面比,谁的面大?谁的面小?(4)、物体表面有的有小,物体表面比较大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大,物体表面比较小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小。设计意图:在教案设计上考虑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创设条件,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能较好地完成建构过程,安排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物体表面,观察平面图形的大小,为“面积”概念的形成做好铺垫。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设疑:师问,同学们(点课件)
出示:你能比出哪一张大些,哪一张小些吗?
谁的面积大?为什么?
2、解疑:同一格子标准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猜测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并让学生说明理由。谁手里的长方形面积大?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引导学生说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国际上规定好的方块叫做面积单位。(板书 : 面积单位)
3、认识面积单位 出示课件
4、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形成大小概念。出示课件)①各自比比,那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1平方米的地上,估计一下能站上多少个同学?
④找一找,在我们周围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设计意图:用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看到,同样大小的平面图形,而方格的个数却不同,使学生认识到,要测量和计算面积,必须有统一的标准,从而认识面积单位的作用。并在教学中注意到在建立面积和面积单位概念的过程中采用自学方法,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学习全过程,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三、小结
小结 : 今天我们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认识了吧,回家之后再找一找你的家中什么物体的表面分别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巩固本节内容,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起到了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加深理解的机会。
四、课堂检测: 设计意图: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安排课堂检测的内容,可以达到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抽象能力的目的,最后安排思考题,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填上适当的面积单位。
1、一块橡皮表面的面积大约是6()。
2、教室门表面的面积大约是2()。
3、冬冬房间地面的面积大约是18()。4、你的手掌的面积大约是1()。
5、一张学习报的面积大约是20()。
6、学校操场大约1200()。
7、一元硬币表面的面积大约是2()。
知识应用:
7.第2单元六年级作文 篇七教材部分:
1.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2.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乐园”中《说明的顺序与方法》。
3.补充部分的两篇文章,均根据百度百科改写而成。
卵石的形成
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大约在1亿年以前的中生代,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岩浆冒出地表,快速得到冷却的岩浆便形成花岗岩。此后距今几千年前,由于岩浆入侵引起花岗石错动挤压,从而产生了大量体积较小的石块,那些在水边的石块,经过长时期水的缓慢冲刷和自身的相互滚动,最终形成今天的鹅卵石。
卵石是经过很长时间逐渐形成的。由于地壳运动等自然力的震动风化,再经过山洪冲击、流水搬运和砂石间反复翻滚摩擦,终于形成可爱的浑圆状小卵石。河流流经不同的地质构造,山体有不同的岩石,经过冲刷,就会形成不同成分的鹅卵石。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冲刷过程中,受到水的搬运作用和相互磨圆,形成了卵石。再硬的顽石,在河水的冲刷下,也慢慢变得光滑,直到浑然天成,光滑如卵。
卵石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岩石风化、崩塌阶段;第二阶段是岩石在河流中被河水搬运和磨圆阶段。
卵石的种类有许多:彩砂石子、太湖石、鹅卵石、千层石等。其颜色丰富:红奶油、青奶油、广红、咖啡、中国啡网、黑底白、螺纹奶油、杭灰、黄洞石、米黄洞石、绿宝、丹东绿、大花绿、米黄玉、黄水晶等。雨山红、汉白玉、墨玉、金香玉等原来是又粗又大的山石,但经过千百万年雨水的冲刷和彼此之间的相互碰撞,便成了一块块剔透美丽的鹅卵石。
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
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文,其特点是长于运用文艺笔调具体生动地向读者介绍说明对象。它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性说明,是描写与说明的巧妙有机联合。所以小品文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归纳起来,科学小品文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A.描述式。描,指描写;述,指叙述。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动的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
B. 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自我介绍。
C.故事式是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知识,故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又要注意其合理性。
既称故事,就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将所述的事物人格化,还要有情节;在表达方式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当然,不能因强调故事而忽视了科学知识,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D. 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这种方式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容易和读者沟通,产生共鸣。同时,这种写法文字更易精练。
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前两种比较常见,后一种是把人物对话组织到具体故事当中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是由对话内容的变化而推进,对话是文章的主体。
选文缘由
“群文阅读”教学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选文”。对于本单元的选文我有以下两点思考:
1.尊重教材。当前方兴未艾的群文阅读,就阅读内容的组合方式而言,存在着“重人文主题的整合,轻语文本体的凸显;重课外文本的引入,轻课内文本的统整”的弊端。以人文为主题的群文阅读,偏重于人文视野的拓展,未能深入扎实地提升语文能力;以课外文本为组合方式的群文阅读,未能将文本群与教材有机整合在一起,呈现出课内外脱节的状态。因此,我们认为群文阅读其阅读内容应该源于教材单元。而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多以主题单元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其优势毋庸置疑,教学中教师会自觉地将以主题编排的单元看作是一个相互作用、血脉相通的整体。从目标的制订、方式的选择、时间的分配、资源的整合利用等方面进行全盘考虑,整体设计。然后依据单元目标,对课文进行合理取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样一来,既可以有效缩短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又可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大量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 重建教材。源于教材单元,但不拘泥于教材。“源于”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直接组合,而是在适宜切入点处进行群文阅读的内容建构。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对年段目标 、 学年目标 、 本册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有通透了解的基础上,突破教材束缚,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事物的特点把握说明顺序,感受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进行阅读策略的学习) 、 文体特点 、 阅读策略 、 表达方式等,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重新组合新的单元阅读材料 。 因而我们又补充了两篇课外的文章: 《 卵石的形成 》 和 《 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 》。
如图1所示,本课的教学内容前后有两次重建过程:首先,将教科书中的三篇课文《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视作一个整体,将它们与同单元“语文乐园”中的短文《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进行联结,让学生了解说明的顺序和方法。其次,将《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和补充的短文《卵石的形成》进行对比,了解一般说明文与科学小品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第三,再将《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三篇文章和补充的《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进行联结,感受科学小品文与一般说明文在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上的不同。
备课构想
“群文阅读”从表面看,好像只是教学内容的简单重组,实则涉及“教什么”与“怎么教”、“学什么”与“怎么学”两大难题。部分一线教师以为“群文”就是变“单篇”为“多篇”。备课时是整组备,“教”的时候却是分开“教”。因为他们将“群文”简单地理解为“内容的叠加”。其实,把“群文”中的“内容重组”是对教学目标、时间、资源、教与学方式的全面重组。要重新思考“教什么”与“怎么教”、“学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那么,如何依据文本体式重新选择有价值的核心内容?如何根据核心内容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式?这两个核心问题对有效推进群文阅读至关重要。
一、关于“教什么”(“学什么”)
1.单元整组构想。
单元主题:观察与发现。
单元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事物要点,了解文章说明顺序和基本说明方法。感受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学习并运用习得的阅读策略阅读相关的说明文。
单元教学流程及目标分解:我们设计的单元主题框架,分为基础、阅读、写作三个板块(见图2)。
本组“群文阅读”教学共用五课时完成。
“单元导读课”两课时,主要解决课内基础知识的检测,包括字音、生字词、课文朗读以及课文质疑,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第三课时“精读课”,了解说明顺序、方法和表达形式,品味语言特色。
第四课时“博览课”,主要推荐与主题、内容相关的文章,运用已学的阅读策略进行拓展阅读。关注科学小品文的说明顺序和方法、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感受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第五课时“练笔课”,尝试仿写,以拟人化的手法、自述式的形式介绍一种物品。
因篇幅限制,以下仅选择“精读课”展开叙述。
2.“精读课”教学构想。
教学内容:
群文组合:《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 说明的顺序与方法 》《 卵石的形成 》《 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 》。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特点,生动有趣地说明事物的顺序和方法,运用联结策略弄清每篇课文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2.初步感知科学小品文独特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通过对比的策略,感悟体会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3. 产生对科学小品文的阅读兴趣,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在合作交流中探索学习说明文的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感受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语言风格。
教学流程见图3。
二、关于“怎么教”(“怎么学”)
1.提供阅读策略:联结、对比。(见图1)
2.提供自主学习时空。阅读的主体是学生,群文阅读教学,必须辅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前期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当“教什么”(“学什么”)发生改变之后,如果没有相应的“怎么教”(“怎么学”) 的改变,“教什么”往往会落空。群文阅读如果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参与,还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的话,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3.提供自主学习方式:孩子虽然是天生的学习者,但“课堂”的意义在于,教师能从专业者的角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了“思考折页”。“折页”的意思,不是将教师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及方式,一股脑儿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一页一页地打开。每一次打开,都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种学习方式,每一次打开都是一次导学。
课例呈现
一、多种形式汇报交流,回顾群文主要内容
1.回顾群文(《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主要内容。
师:上节单元导读课上我们已经交流了预习成果,来,咱们一同回顾这三篇课文分别介绍了什么。
2.学生分别用结构图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
3.小结。
师:同学们分别用不同的方法介绍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三篇文章都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其实这一类文章就是我们曾学过的说明文。(板书:说明文)
二、阅读群文1,了解本单元课文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1.阅读群文1,完成“思考折页1”中的表格。
师:既然是说明文就应该关注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我们的“语文乐园”中就有一篇《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的小短文,默读思考,看看对你了解这三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和方法可以提供哪些帮助。完成“思考折页1”中的表格。(出示)
2.明确要求,自主合作学习。
自学要求:阅读短文,了解本单元课文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1)读《说明的顺序和方法》,作批注。
(2)独立完成“思考折页1”中的表格。
(3)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内容。
(4)分享员展示小组思考成果。
3.集体交流分享。
师:哪个小组先来分享?
生1:我们小组认为《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因为从我们画的结构图可以看出,作者是从卵石的排列、色彩、大小及形状等外在现象推断出卵石的方向、地点、所走的路程。
生2:《奇妙的田螺》是以时间为序,因为文中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如“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
生3:《假如人类也有尾巴》是按照事物的外形、作用及其生理功能的顺序介绍。从我们整理的结构图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从尾巴的外形、作用及其功能来介绍的。
师:(小结)原来我们把握了文章内容就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说明顺序。回顾我们的思考折页,我们发现了:作者依据不同事物的特点,采用了适当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教学说明:通过将短文《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和三篇文章联结,帮助学生很快理清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三、对比阅读,初步感知一般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的异同
1. 出示“ 思考折页2”,即《卵石的形成》,对比文本《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比较语言风格的异同。
2.集体交流。
师:对比一下,这篇文章和 《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哪一篇更有意思,更吸引你?为什么?
生1:《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更吸引我,因为它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更亲切,更有趣。而《卵石的形成》语言较生硬。
生2:我也喜欢《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因为它语言更易懂,也更生动。
师:你能举一例说明吗?
生2 :能 。 (读文中描写卵石形成的一段说明)
生3:我也喜欢这篇,因为文中采用了讲话的方式,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
师:大家刚才读到的《卵石的形成》是篇一般性的说明文,而今天我们所学的这三篇是文艺性 说明文 ,又叫科学小品文。(板书:科学小品文)这类文章文笔生动,内容通俗易懂。
四、阅读群文2,了解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
1. 默读《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第二次联结三篇主体课文,完成“思考折页3”中的表格。
师:打开“思考折页3”,《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这篇文章介绍了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读读看,对你了解三篇文章的表达形式、语言风格有什么帮助呢?独立完成“思考折页3”中的表格。(出示)
2.小组交流。
3.集体分享。
生1:我们认为《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采用的是谈话式,因为我们从短文中读到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其语言风格是真实、丰富、亲切。
生2:我不同意,我们认为《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采用的是自述式,因为我们从短文中读到自述式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拟人化的手法”来介绍。
师:老师觉得你们谈得都有理,因为你们都能从提供的短文中寻找依据,真是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
师:同样是介绍卵石的形成,一般性说明文《卵石的形成》是这样介绍的,咱们再一同读读。
(生读)
师: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具体说说。
生1:《卵石的形成》 运用了许多专 业用语 “ 风化 、坍塌”,专业性很强,我不太懂。而课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出了卵石的经历。
生2:课文中把卵石比作“像鸡蛋一样滚圆”,说卵石顺水而下的过程好似人“流浪”一样,作者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形象地介绍了卵石的产生、构成,既生动,又通俗易懂。
生3:我觉得 《卵石的形成》虽然不好读懂,专业术语多,但也介绍得很清楚,只是不太适合小孩子阅读。
师:这也就是一般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的不同。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的一种,依据不同的事物特点,采用合适的说明顺序和方法,比一般性说明文表达的形式更多样,语言也更生动有趣。
【教学说明:利用课外文本的联结,帮学生了解这三篇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同时习得阅读此类文章的策略。这里讨论非常激烈,孩子们颇有争议,但也正是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孩子自主地参与到了学习中,让每个小脑袋都动了起来。】
五、小结本课,布置单元习作
1.回顾“思考折页”,学生自我反思本课的学习。
2.推荐科普网站,鼓励阅读更多的科普文章。
3.布置观察和习作任务。
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迎春花也吹起了小喇叭,河里小蝌蚪在找妈妈,同学们也开始养蚕宝宝了。细心观察的同学请做好养蚕宝宝过程的图文记录,一个月后我们将以“科学小品文”的形式介绍它们的生长过程。
课例评析
本课提供的核心价值在于:
1.“群文阅读”教学必须辅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
“群文阅读”需要的教学方式是“长文短教”,是“精读博览”,其目的是“轻负高效”。但是,如果“群文阅读”中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介入,还是以教师的“教”为主,那么,往往所用教学时间不会减少,有时还会增加,甚至出现备课是“整组”,教学是“单篇”的现象。
2. 关注学生 阅读策略 的习得
本课教学中最核心的阅读策略是“联结”和“比较”。教学中出现多次,而且,每一次的联结和比较都有明确的目标:了解说明文的顺序与方法;了解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风格;了解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这些目标的落实符合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体现了“ 精读博览 ”的课程重 建思路。
3.“思考折页 ”———导学案的设计颇具匠心
教师课堂上为什么用的是折页,而不是一张打开的纸?我想,折起来的目的是:每一次打开,都是与一个阶段的自主学习相照应。正如教者所说,每一次打开都是为学生的一次自主学习提供一种学习方式,每一次打开都是一次导学。折页中两次出现了表格,学生通过勾画语句,提炼关键词语,填写表格,在小组讨论中,用不同颜色的笔修正自己的想法,留下思考的痕迹。
4.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具体体现在:能整体阅读三篇主体文本;能主动将主体文本与其他文本联结;表达时能有理有据;独立学习时能通过圈点勾画,寻找重要信息;小组交流时,能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集体交流时,能主动站起来表达、回应、补充、反驳;学习结束,能公正友善地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8.第2单元六年级作文 篇八【单元概述】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列强先后走上了对外扩张的殖民主义道路,他们通过殖民掠夺、种族灭绝和奴隶贸易等手段,迅速积聚起巨额财富,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同时,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也带来了亚非拉地区的贫困与落后,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印度的章西女王和拉丁美洲的玻利瓦尔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课标要求】
1.知道“三角贸易”,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2.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知识结构】
第15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
第16课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能力提升】
1.资本积累的血腥本质。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而这些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进行疯狂的海外扩张和掠夺。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对亚非拉地区的人民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这些罪行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殖民掠夺、种族灭绝和“三角贸易”。马克思曾经这样描述资本原始积累:“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印度爆发反英大起义的根本原因。
印度反英大起义发生在1857-1859年,在这个时间段里发生这样大规模的起义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各个行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棉纺织业发展更为迅猛。一方面,棉纺织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棉花作为原料,英国本土不盛产棉花,印度却是一个产棉大国。英国可以利用宗主国地位,从印度进口大量的廉价棉花。但印度本国也以棉纺织业的发达著称于世,因此不愿意把大量棉花运往英国,这就是一个矛盾。另一方面,英国棉纺织商品急需寻找市场,于是英国人就把眼光瞄准了地广人多的印度。英国物美价廉的棉纺织品,严重冲击了印度本土的棉纺织业,使印度大量的棉纺织工人失业。这样,英国和印度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引发了波澜壮阔的印度反英大起义。
3.辩证地看待殖民扩张。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扩张持续了近500年。对于这种殖民扩张,传统的看法就是“一边倒”,认为这种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阻碍了当地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世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事物的另一面。比如,殖民扩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瓦解了殖民地的旧式经济,用强制的方式使世界日益融为一个整体,在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当然,我们不能以此为理由美化殖民扩张。
【典例解析】
例1 一位美国史学家描述道:“……乘船在悲惨的中段航程中横渡大西洋,这些黑色货物上了镣铐,锁在甲板上,没有卫生设备,他们忍受着可怕的待遇……”“这些黑色货物”将会被贩卖到( )
A.欧洲 B.非洲 C.美洲 D.亚洲
解析:根据“中段航程”、“横渡大西洋”、“黑色货物”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确定这位史学家所描述的事件就是三角贸易。三角贸易分为三段航程:首先,从欧洲出发,来到非洲;其次,把黑人奴隶从非洲运往美洲;最后,卖掉黑人后把金银或工业原料从美洲运往欧洲。因此,中段航程应该是到达美洲。
参考答案:c
例2在英国迅速成长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过程中,下列选项中你认为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掠夺殖民地国家的资源和财富
B.扩大海外贸易的规模
C.加强对本国人民的剥削
D.地处大西洋航道的中心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能准确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并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英国在18世纪后半期成为了最强大的殖民国家,拥有最广阔的殖民地。通过对印度和其他殖民地的掠夺,英国获取了巨额财富,为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殖民地也为英国工业的发展准备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这些有利条件,使得英国最终成为了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参考答案:A
【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开启了近代殖民主义狂潮”的两个地处伊比利亚半岛的国家是( )
A.英国和法国 B.英国和西班牙
C.葡萄牙和西班牙 D.英国和葡萄牙
2.1700年,美国的黑人只有2.7万人,到了1820年则达到177.2万人。黑人在美国剧增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自然增长
C.战争中难民的流亡 D.“三角贸易”
3.下列对“三角贸易”的评价中正确的是( )
①使英国许多城市兴盛起来②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使非洲得到开发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洲的开发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三角贸易”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三角贸易”为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A.准备了雄厚的资金 B.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c.准备了充足的劳动力 D.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5.“像海绵一样从恒河边上吸取财富,又挤出来倒在泰晤士河中。”这句话描述的是( )
A.英國垄断了黑奴贸易 B.英国成为了海上霸主
c.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 D.西班牙对拉丁美洲的掠夺
6.下列有关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英国进行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
B.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9.第2单元六年级作文 篇九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卷(2)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我会填。
(共8题;共8分)
1.(1分)2.9+2.11=_______
2.(1分)计算65-(13.5+24.6)时,应先算_______法,再算_______法。
3.(1分)爸爸身高1.86
m,比妈妈高0.27
m,妈妈身高_______m。
4.(1分)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约为3.61亿平方千米,比陆地面积多2.12亿平方千米,陆地面积约有_______亿平方千米,整个地球面积约为_______亿平方千米。
5.(1分)3.26至少加上_______就等于一个整数。
6.(1分)(3.58+10.63)+1.42=10.63+(_______+_______)
29.5-(9.5+6.42)=29.5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7.(1分)35连续减去4个2.5,再加上1.36,和是_______。
8.(1分)找规律填数。
①2.5,2.8,3.1,_______,_______。
②10,9.3,8.6,_______,7.2,_______。
二、我会选。
(共5题;共5分)
9.(1分)下列图中涂色部分可以用0.3表示的是()。
A
.B
.C
.10.(1分)比5.72小1.36的数再加上0.52,和是多少?列式是()。
A
.5.72-1.36-0.52
B
.5.72-1.36+0.52
C
.5.72-(1.36+0.52)
11.(1分)减数是1.5,比差少0.32,被减数是()。
A
.1.82
B
.3.32
C
.2.68
12.(1分)一个三位小数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差是()。
A
.三位小数
B
.两位小数
C
.一位小数
13.(1分)0.62扩大到原来的10倍后,比原数大()。
A
.6.2
B
.6.82
C
.5.58
三、我会算。
(共6题;共9分)
14.(3分)列竖式计算。(带*要验算)
(1)105×23
(2)*702÷27
(3)*19-5.64
15.(1分)辨对错,并且改正。
(1)21.32-(6.32+3.5)
=21.32-6.32+3.5
=15+3.5
=18.5
()
改正:
(2)12.36-7.5-2.5
=12.36-(7.5+2.5)
=12.36-10
=2.36
()
改正:
16.(1分)口算。
0.36+0.05=
5.2+0.48=
1-0.56=
8.5-5.8=
+0.1=
0.75-0.25=
0.1+0.01=
1-0.01=
20.9-2.8=
=
17.(1分)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①6.3+5.18+5.82+2.7
②8.36+(8.7-2.36)
③7.35-(5.2-2.65)
④23.74-19.3-2.7
⑤2.96+(5.18+2.04)
⑥6.54-2.37+2.46-3.63
18.(1分)明明的身高是1.35米,他站在椅子上比爸爸高0.17米,椅子高多少米?
19.(2分)2014年仁川亚运会三级跳远成绩情况,如下表。
名次
姓名
成绩/m
国籍
第一名
曹硕
17.30
中国
第二名
董斌
16.95
中国
第三名
金德现
16.93
韩国
(1)曹硕超过董斌多少米?
(2)1995年在瑞典举行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中英国的爱德华兹创造的世界纪录为18.29米,至今无人打破。曹硕的成绩离世界纪录还差多少?
参考答案
一、我会填。
(共8题;共8分)
1-1、2-1、3-1、4-1、5-1、6-1、7-1、8-1、二、我会选。
(共5题;共5分)
9-1、10-1、11-1、12-1、13-1、三、我会算。
(共6题;共9分)
【第2单元六年级作文】推荐阅读:
小学六年级下2单元作文:老师不在的时候09-06
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文10-19
作文六年级第一单元02-24
六年级上册语文作文第一单元08-27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古筝作文09-03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作文12-30
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母爱01-23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02-18
六年级下册作文第一单元范文07-26
六年级第六单元作文:难忘的小学生活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