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苑芳心最赤诚——蒲剧名家张秀芳的艺术人生

蒲苑芳心最赤诚——蒲剧名家张秀芳的艺术人生

▲24岁的张秀芳与万荣同学

当年进剧团堪比是端上了时髦的铁饭碗,但剧团当时只给了她三个月的试用期,在这三个月里,张秀芳下了很多苦,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起床去地里吊嗓子、拿大顶,苦练唱腔和身段,年轻倔强的她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最后顺利通过试用期。她的刻苦练功都被团领导看在眼里,当时剧团在临猗演戏的时候恰逢五四青年节,团里还打出标语“向张秀芳同志学习”,给了她很大的鼓励和信心。

▲早期参演《骂殿》剧照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张秀芳是一天当两天用,一年当练两年用。当时刚好遇上恢复传统戏,传统戏对演员的程式有着更为严苛的要求,为了尽快弥补自己的不足,张秀芳别无捷径,只能加倍用功。因为张秀芳进团晚,什么角色都接,她心里想着只要能锻炼机会,能积累经验,站兵、跑龙套,别人不演的角色都能演,不管角色大小,台词多少,都是认真对待。当时剧团里的李文心老师、程永奎老师都对张秀芳做了很多辅导,经常在台下给她讲戏,直到现在提起来,张秀芳仍在心里充满了感激。1979年,万荣团在运城参加建国30年汇演,张秀芳参演的《彩楼记》《骂殿》还得了奖,这让她自己都觉得意外,毕竟一个农村女娃,又不是专业科班出身,能荣获奖项,的确是对她所付出努力的认可和鼓励。

攀高峰受教名师

▲在霍县团期间合影

后来,张秀芳进入霍县蒲剧团工作了10年,这10年中,她最大的收获是锻炼了自己,开阔了音域。在霍县团,宋荣庭、李文心两位老师给她排了蒲剧传统剧目《双官诰》,宋荣庭将安娃师傅的“六字”唱法“顿拉按点闪放”,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张秀芳,在他的耐心指导下,让张秀芳的唱腔在年轻时候就打下了坚实基础。

▲蒲剧名旦 宋荣庭

宋荣庭不仅在专业上认真负责,口传身授,总是不厌其烦,一字一句严格要求,还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有一次张秀芳买了些补品送他,老先生坚决不要,说“你们年轻娃收入那么低,不要给我送东西”,在他身上张秀芳真正体会到“德艺双馨”的含义,而这种精神也影响了她一生。

▲早期《教子》剧照

▲早期《教子》录音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张秀芳调入运城地区蒲剧团,当时的地区团梅花众多,名家如云,张秀芳深深感到与大团的演出水平存在很大距离,但这次她把握住了这一很好的平台和机会。刚进地区团,张秀芳就配合一线演员演了很多剧目,在武俊英的《西厢记》中,她饰演崔老夫人,在王艺华的《沙家浜》和《清官寇准》中,她分别饰演沙奶奶和徐大嫂……

▲和朱秀英、筱嫒娜、田娥等老师

在这些当红名家身上,勤奋好学的张秀芳学习了积累了更多丰富的舞台经验。后来,剧团给张秀芳排演了《探窑》《包公赔情》《三击掌》等折子戏,一经演出便广受观众好评。尤其是《三击掌》一剧,由高中秋作曲、韩树荆导演,从改编剧本到整理唱腔,再到排演只用了短短4天时间,而厚积薄发的张秀芳就以《三击掌》获得了人生中第二个杏花奖。

▲蒲剧《沙家浜》剧照

▲蒲剧《西厢记》剧照

在运城地区蒲剧团期间,张秀芳感觉到蒲剧的老旦行当其实比较弱,一般都由正旦串演,行当特点并不是很鲜明。她在参演《西厢记》、《包赔情》和《沙家浜》的时候,就开始尝试和揣摩蒲剧老旦唱腔的规律和特点,以正旦唱腔特点为基础,有意识地融入自己对老旦行当的理解,而这两出折子戏也正是张秀芳探索蒲剧老旦唱腔的开始,在当时也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欢迎。

演精品厚积薄发

▲蒲剧《清风亭》剧照

在张秀芳主演过几个折子戏并获成功之后,团里就决定让她和孔向东联合排演《清风亭》本戏。她通过这个戏,对老旦这一行当的表演和唱腔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突破。这也是张秀芳在地区团戏份最重的一个老旦角色。为了演好贺氏这个角色,她总结以往的表演经验,不断揣摩人物特点,尤其是唱腔部分,和音乐设计畅元发反复交流和沟通,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和行当理解,有意与正旦唱腔区分开来,最终出来的效果也令人满意,具有浓厚的老旦唱腔特点。

▲蒲剧《清风亭》选段

尤其是最后一场中“一十八年”的唱段,通过叫板,用滚白的旋律,过渡到二性板式,再转入撩板和紧二性,再转入流水。整段唱腔一气呵成,慷慨激昂,情绪饱满,富有浓厚的蒲剧韵味,是蒲剧音乐中很难得的老旦唱腔作品,一经演出,就得到广大戏迷的喜爱,一时间更是家喻户晓,广为传唱。

▲蒲剧《王宝钏》剧照

2003年,张秀芳分入运城市蒲剧青年团,在青年团里,蒲剧名家景雪变为她排演了本戏《王宝钏》,本剧是她从艺以来青衣表演和唱腔的阶段性总结,尤其是音乐设计高中秋,他在张秀芳所传承的冯派唱腔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音乐优美,唱腔舒展,成为张秀芳的代表作品之一。2006年,张秀芳自1974年进入剧团从艺已经整整32年了,演出了很多剧目,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她就自费把自己这三十年来的作品做了梳理,录制专辑,既是自己从艺30年来的阶段性总结,也是通过这十多个唱段,为蒲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任团长成绩卓著

2008年,根据组织的安排,张秀芳就任芮城县蒲剧团团长,从演员到团长的身份转变之后,她开始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落实了团里演职人员的编制问题,然后将工作重点放在出戏出人上,大力培养青年演员,通过排演《金沙滩》《青蛇传》《杜鹃山》《闹天宫》《三岔口》《武松打店》等大戏、武戏,以戏带功,促进他们快速成长起来。另一方面,重点解决演职人员的后顾之忧,在2009年集中解决了20个初、中级职称,其中有4名破格晋升中级职称,为大龄演员后来评定二级职称创造了机会。

▲在芮城团期间培养青年人才

为了抓好剧团管理,张秀芳尽己所能,首先是请专家来为剧团会诊,把脉剧团的发展方向,接着就是落实送戏下乡演出任务,为剧团的精品剧目和优秀演员创造亮相的机会,比如参加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和各种晚会的演出。在解决剧团演员的生活保障之后,重点就是培养新人,在生活上创造好条件,在业务方面严格要求,给孩子们提供机会和平台,比如《王宝钏》一剧,主角王宝钏就三四个人演。当时团里人就说张秀芳团长像个家长,要操各种心,从生活到工作,她都是想尽办法解决,最终也取得了好的成绩,担任团长的七年间,她就为团里主抓排演了18个本戏,28个折子戏。2013年芮城团一举获得三个杏花奖,轰动运城戏曲界,剧团也荣获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可谓是成绩卓著,令人赞叹!

▲蒲剧《恨锁上阳宫》选段

在主抓剧团管理工作的同时,张秀芳也不忘在艺术上攀登高峰,她先后主演了《恨锁上阳宫》《东吴郡主》《百岁挂帅》《生命》等剧目。在《恨锁上阳宫》一剧中,张秀芳邀请蒲剧表演艺术家杨翠花老师,指导自己的表演和唱腔,将此剧一举打造成为剧团的精品剧目。

▲蒲剧《百岁挂帅》选段

在《百岁挂帅》一剧中,她学习和借鉴了裴青莲、筱爱娜两位名家的佘太君形象以及唱腔特点,在谢成民、高中秋、畅元发三位作曲老师的帮助下,量身创作了唱腔音乐,促进了她通过这部戏中,将老旦行当达到了新的高度。

▲蒲剧《生命》选段

而《生命》一剧,则是张秀芳主演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原创现代戏。剧中人物取材于真人真事,主人公杨爱兰心地善良,用无私的爱去呵护残疾儿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展现,充满了社会正能量,张秀芳后来以此剧荣获了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文华大奖。

促传承退而不休

▲通过网络直播和戏迷互动

2015年,张秀芳退休了,她虽然离开了奋斗多年的剧团,但仍是退而不休,她开始整理自己这几十年来的艺术和作品,并自筹资金,整理创作了一批代表性唱段,进行录音和配像,比如《教子》、《孙尚香祭江》、《祥林嫂》等。她在艺术上的追求也是永不停歇,如《祥林嫂》选段,更是张秀芳尝试现代戏老旦的一次突破,祥林嫂人物身上饱含着的悲剧和人性的震撼,是过去蒲剧所有老旦角色都没有的,她和作曲畅元发一起,在自己以往老旦唱腔音乐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和突破,从板式的组织结构到旋律的烘托和推进,整段唱腔非常震撼和感人,得到了很多戏迷的喜欢。

▲蒲剧《祥林嫂》选段

张秀芳虽然退休了,但她仍然眷恋着这方舞台,现在的她还在新绛县蒲剧团、盐湖区蒲剧团演出《百岁挂帅》和《下河东》,继续在舞台上为广大观众带去精彩。除了演出之外,张秀芳现在主要的精力就放在传承上,把自己几十年来的一些作品、演出的舞台经验传承给徒弟和学生们,包括一些热心学习的戏迷朋友们。

▲张秀芳与徒弟们

▲张秀芳给戏迷辅导

今年的张秀芳已经65岁了,从事蒲剧事业也将近50年了,她深情地告诉笔者:“四十多年来我受到那么多老师的热心帮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现在,我也感谢广大戏迷朋友多年来对我的支持和厚爱,真的是无以为报,我想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传承和发扬蒲剧艺术,把我这几十年来的作品和舞台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承给我的徒弟、学生和戏迷朋友们。我还会继续努力,整理和创作一些唱腔作品,发挥余热,为蒲剧老旦唱腔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我自己的贡献!”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